雷军前几天演讲股票配资官方平台网站,说“同时供家里两个孩子上大学,压力巨大”。
咱们笑笑就行了,其实这两天压力巨大的,是小学家长。
开学季,教材大改版,孩子还没嚎,父母已经焦头烂额。
01
最先引爆家长群的是一道数学题。
“李老师要给班里32个小朋友每人发3本书,一共需要多少本书?”
孩子解题时列式:32x3=96(本)
然而老师批卷,画了个大红叉。
拿到试卷的孩子懵了,家长辅导作业时也不解,这不是对的吗?
老师出面解释,“应该是3x32(每份数x份数=总数),而不是32x3。”
家长一听更不明白了,这有什么区别?
不得已,数学老师在家长群里发了一份声明,特意指出其中的差别。
“现在数学用的是新教材,和孩子们以前学的二年级乘法不同。如‘有3个盘子,每盘8个水果,一共有多少个水果?’以前列式为8x3或3x8,都算对,使用新教材后,只能列式为:8x3,如果写成3x8则算错。若是孩子这几天纠正不到位,后期三四五六年级所有关于乘法的解决问题都会错!请大家重视!”
一屏群消息,好几个感叹号,直接把家长震慑住。
上网搜了下,原来是人教社和苏教版的二年级数学课本,对乘法意义的强调更细,改了乘法的顺序。
拿到新教材的老师,只能这么教,说强调顺序是要求学生清晰掌握乘法算理,当学生写下算式时,能够清楚地知道每个数字在问题中代表的含义。
也有老师写信给人教社,反馈这个问题。
官方给出的回答是:
乘法算式的写法或是符号表达,本身就是对乘法定义的一种约定,因此,这种符号表达的意义是唯一的,特别是在有具体情境的时候。
反正这句话我能理解,但调换顺序就错了的逻辑我无法理解,很多孩子就更理解不了。
一年级时两种解法都对,怎么到二年级就错了?
自信满满写上答案,结果拿到试卷还被扣分了。
一个班里50个孩子,数学老师天天强调“顺序!顺序!顺序!”,结果拿到试卷,就只有3个孩子写对。
家长辅导也是心梗,怎么教都不会。
有人还自创了“偶像练习法”:谁是C位谁在前,数量可以随时变,主角是不可以变的,主角自带光环,是不可能在后面的。
然而教的时候孩子听得有模有样,写的时候又忘了,一辅导作业就闹得鸡飞狗跳。
02
就是这么个事,全网炸锅。
家长群里疯狂刷屏,你吵我闹。
一帮人反对,说“答案对了就行了,何必较真”,另一帮人支持,说“数学就是要严谨,讲逻辑”。
在应用题里,孩子们首先要明白题干语境里“3个8”和“8个3”各自代表了什么,然后才能理解“它们乘起来结果一样”。
但看到有人把“数学”和“科研”扯上关系,讨论“矩阵乘法里被乘数的位置”,讨论“顺序变了就失去了物理意义”,这就扯得太远了。
这场教材改革,反正公说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。
但就我个人而言,仍旧会站前者,没有必要把乘法的顺序区分那么清楚。
甚至,当一个孩子能用两种列式写出正确答案,更值得夸奖。
至于对题干语境里数学结构的认知,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,慢慢也能够理解数字在问题中的含义。
但如果在小学二年级,用一个红色“X”来否定孩子们的解答,他们得到的不只是一张扣分的试卷,还有早早袭来的挫败,这很容易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抗拒。
比方说,这位爸爸晒出的图。
他去请教数学老师,老师说,按照新教材批改,这些写法全是错的。
哪个小孩能扛住一整页的红叉叉?
别说小孩了,家长看了都眼前一黑。
强调数学要严谨没错,但我一个成年人都很难理解的所谓“严谨的数学逻辑”,一个孩子又如何理解呢?
这才是家长们最担心的。
看起来是一道数学题的事情,可又不止于一道数学题。
除了因乘法顺序不同被判错而替小孩觉得冤,大家担心的更多是,孩子从小就思维定式了。
其实这不是多年来一直被诟病的,“外国小孩创意多,中国小孩规矩多?”
03
有部叫《铁齿铜牙纪晓岚》的剧,不知道朋友们看没看过,属于我的童年回忆了。
前两天刷到一个片段,再次感慨,还是以前的编剧敢写。
博主剪的是纪晓岚和乾隆谈帝王之术那一段。
乾隆:其实科举的第一要义,既不是选才,也不是化育天下。
纪晓岚:那是为什么呢?
乾隆:牢笼治世,让天下的聪明人,全都进到八股的牢笼里,让他们钻研章句,白首穷经。这样的话,这些人就不会异想天开了。
回过头来再看这次的教材改革,有没有相似的感觉?
教育的本质是启发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,解决的方法越多元,越能证明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。
可当规则变得刻板,消磨的不仅是家长和老师的心力,还有孩子的灵性。
我们究竟是想要培养创意多的孩子,还是只会墨守成规的孩子呢?
数学如此,语文也没逃过。
复旦大学哲学院教授王德峰讲过一件小事。
他说北京有位语文老师,给孩子们做期中测验,试卷里有道填空题,问“冰融化了之后是____”。
除了一个孩子,其他人一律填上“水”,这是标准答案。
偏偏那个孩子,填的是“春天”,不符合标准答案,打红叉,扣分。
就是这件小事,传出去后,轰动了北京语文界。
有人在北京报纸上发表文章,质问那位老师,您教的是什么课?
“假如你教的是自然常识课,标准答案是水,那没错,这道填空题可以理解为在讲物态的变化,从固态到液态。但你教的是语文课,当这个学生填了春天二字的时候,你要知道你发现了什么,未来文学家的种子。”
一边说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,一边规定弯弯的月亮必须像镰刀,不能像香蕉,小船和笑眯眯的眼睛。
用标准答案的方式,把一百个孩子,变成一个孩子。
04
看到个说法,我觉得挺有道理的。
有人说,我们的孩子,逐渐成为狭窄的一代。
时空狭窄——
从家到学校,两点一线。而普通家庭的房子有多大呢?从客厅到房间不过十几步的距离。
时间狭窄——
醒来就去教室,回家放下书包就写作业,节假日去各种辅导班,每天都被塞得满满当当。
娱乐狭窄——
不给看电视,不让玩手机,即便玩少数益智类的游戏,还要被问有什么心得体会。
思维狭窄——
对孩子的想法和建议全盘否定,有的父母甚至是条件反射似的去否定、打击孩子的表达。
狭窄的人生,培养出单一化的人。
人格单一化,他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和生命的价值,情感自然不可能有很多梯度,精神发展,心灵成长,情感发育都会很差。
这样的人生,多少人已经尝过是什么滋味了,又何必再去为难下一代。
可能聊多了,这场关于乘法顺序的讨论,只是教育长河里的一个小涟漪。
或许它决定不了什么,也改变不了什么,但它所引发的对教育本质的反思,值得我们每个人深究。
课改的目标,应该是让孩子轻松快乐地把知识学进去。
就像数学家张景中院士说的:
“在数学已经这么难的情况下,就不要再人为地制造困难了,我觉得可以先解放学生的思想。
3个孩子,每个孩子2个苹果,求一共有几个苹果。书里要求必须写成2x3,写成3x2就是错的。
在这里出错是因为有规定,你不规定它,它就不会错。
不论是写成2x3还是3x2都是可以的,何必因为规定而让学生多出错呢?”
一道题目,不应该只有一种解法。
同样,人也不能只有一种活法,至少不应该。
汇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